很惊讶居然会有人提问这样深的中国历史文献内容。如果你还没有了解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,我非常推荐你在阅读这段文字前,先事先了解一下那个故事,再阅读这段文字。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,非常家喻户晓的事件,它不仅影响了战国末期的政治格局,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。荆轲的形象,融合了侠义、悲壮、勇猛等多种元素,成为了中国文化中“义士”的典型代表。这里有一个相关的讲解:https://www.warhistoryonline.com/ancient-histor...

第一段:荆轲的市井生活

这段文字出自司马迁的《史记·刺客列传·荆轲》,描写的是荆轲与市井之人相识的场景。

原文: 荊軻既至燕,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。荊軻嗜酒,日與 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,酒酣以往,高漸離擊筑,荊軻和而歌於 市中,相樂也,已而相泣,旁若無人者。荊軻雖游於酒人乎,然 其為人沈深好書;其所游諸侯,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。其之燕, 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,知其非庸人也。

白话文翻译: 荆轲到了燕国之后,喜欢上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和擅长弹奏筑的高渐离。荆轲嗜酒,每天都和那个宰狗的屠夫以及高渐离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。喝得高兴的时候,高渐离就弹筑,荆轲就应和着唱歌,彼此都很快乐。一会儿又相对哭泣,旁若无人。荆轲虽然混迹于酒徒之中,但他的为人深沉稳重,而且喜欢读书;他游历过的诸侯国,都与那里的贤士豪杰和德高望重的人结交。他到了燕国,燕国的隐士田光先生也很好地对待他,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。

解释: 这段文字展现了荆轲豪迈洒脱、重情重义的性格。他与身份低微的狗屠和高渐离为友,在市井中饮酒高歌,真情流露,旁若无人地哭泣,都体现了他不拘小节的真性情。同时,文字也点明荆轲并非一介莽夫,他“为人沈深好书”,而且善于结交贤豪长者,说明他胸怀大志,并非等闲之辈。

第二段:易水送别

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段,这段文字出自刘向所编的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,描写的是荆轲刺秦前,太子丹及其宾客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的场景。

原文: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至易水之上,既祖, 取道,高漸離擊筑,荊軻和而歌,為變徵之聲,士皆垂淚涕泣。 又前而為歌曰: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!”復為 羽聲忼慨,士皆瞋目,髮盡上指冠。於是荊轲就車而去,終已不 顧。

翻译: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,都穿着白衣,戴着白帽来给他送行。到了易水边,祭过路神,就要上路了。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着筑声唱歌,发出变徵的音调,送行的人都流下了眼泪。荆轲又上前唱道:“风萧萧啊易水寒,壮士一去不复返!”又发出慷慨激昂的羽声音调,送行的人都瞪圆了眼睛,头发都竖了起来,顶起了帽子。于是荆轲登上车离去,始终没有回头。

解释:

“易水送别”是整个荆轲刺秦故事中最悲壮的场景之一。刘向以精炼的笔触,描绘了一幅充满悲壮气氛和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的画面,并暗示了荆轲此行凶多吉少、有去无回的悲剧命运。

“白衣冠”是古代丧礼的服饰。太子丹和宾客们身着白衣白冠为荆轲送行,并非是心存死志,要与荆轲同去,而是预示了此行凶多吉少,表达了一种沉痛的诀别之情,也渲染了悲壮的气氛。易水边寒冷的秋风和萧瑟的环境,也烘托了送别的悲凉氛围,增添了肃杀之气。这身白衣白冠,与其说是“哀兵必胜”的象征,不如说是对荆轲此行不归的悲壮预言。

高渐离的筑声低沉悲凉,如泣如诉,荆轲的歌声应和着筑声,以“变徵之声”表达内心的悲怆和决绝。音乐是这段文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,它将“易水送别”的悲壮气氛推向了高潮。“变徵”是古代音乐中徵音的变调,常用来表达悲壮的情绪。而荆轲歌声中的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。这句诗简洁而有力,不仅表达了荆轲视死如归的决心,也展现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。短短十四个字,却蕴含着无尽的悲壮和慷慨,成为了后世诗歌中经常引用的典故,用来表达悲壮的送别和慷慨赴死的决心。荆轲唱罢,又发出“慷慨羽声”,与之前的“变徵之声”形成对比,更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和感染力,也展现了他复杂的情感世界:既有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故土的留恋,也有对使命的坚定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
荆轲的歌声和“终已不顾”的举动,展现了他义无反顾、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。他明知此行凶险万分,却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不归路,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。与荆轲的决绝形成对比的是太子和宾客们的“垂泪涕泣”,以及“瞋目”、“发尽上指冠”等反应。这些细节描写,不仅表达了他们对荆轲的敬佩、不舍和担忧,也展现了送别场景的悲壮和震撼。高渐离的击筑,更是衬托了荆轲的悲壮,也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。他的筑声,是这段文字中最动人的旋律,也是对荆轲最好的送别。

参考文献: